“行业发展的关键,还是要把粗钢产量控制住,而控制粗钢产量的核心,是利用好超低排放改造等硬指标实施产量调控。”7月29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九次常务理事会期间,包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晓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钢铁行业上半年已经做了一道“练习题”,证明产量高了毫无意义,自律控产才会带来效益的提升。 “行业盈不盈利,有两个点非常关键,一是产量能否压得住,二是矿价煤价能否控得住,关键是前者。上半年,这两项都取得了预期效果,有利润了就开始增产是非常危险的,我对于下半年行业形势保持谨慎乐观。”李晓表示,“谨慎”是因为,只有将下半年粗钢产量控制好,行业的盈利态势才能持续。对此,他呼吁政策上必须使用一些“硬手段”,比如用超低排放这把“硬尺子”。 李晓建议,可考虑以2025年时间线为标准,对按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给予全额生产指标,以示鼓励;此后再完成的,则须按比例进行限产,以此推动产能减量。“可持续地实现产量控制,就必须控制产能。”他强调。 根据《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理论上,未完成改造的产能可作为产能调减的重点目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困难。”他说。 “建议对于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的差异化政策要扎实落地,让投入真金白银进行改造的钢企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实现‘扶优汰劣’‘早改造早受益’的政策目标。”他坦言,包钢等企业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带来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了较大的资金和成本压力。钢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整体投入超过3000亿元,已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为473.50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为217.36元。 据了解,为避免因为超低排放改造带来的成本差异加剧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今年3月份,钢协已向国家部委汇报提出差异化政策建议,如给予电价、水价、气价优惠,按年度给予企业环境保护税退税、减免或补贴;设立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专项奖励资金;年度产量指标分配、产能置换政策倾斜;超低排放改造富裕的排污量可市场交易,产能跨区域减量化置换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跨区域转移;等等。“钢企高度期待这些政策尽早落地。”李晓表示。 对于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的影响,李晓认为,由于设置了3年过渡期,短期内对产量、产能调控影响有限,只有待政策与现实情况更加匹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国家发展到当前阶段,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单位GDP增长用钢量呈下降趋势(如其他材料的替代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钢铁企业应聚焦国家战略,围绕关键产业链安全、国家重大项目等,来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真正走出‘内卷’的办法,唯有科技创新。”他最后强调。
商务前线免责声明:
商务前线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务前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务前线所载文章及作品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务前线,商务前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