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型钢市场正经历动能转换的阵痛,房地产深度调整带来持续压力,而制造业的韧性增长与绿色转型浪潮则孕育着结构性机遇。”9月5日,上海钢联副总裁任竹倩在推进钢结构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暨型钢产业链协同共建研讨会上分析了型钢市场运行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型钢市场运行整体进入平稳期
会上,任竹倩从产量、产能及结构、消费等方面对型钢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产量来看,型钢产量在钢铁产量中的占比缓慢提升。今年前8个月,国内热轧型钢产量在钢铁产量中的占比为6.3%,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较热轧品种增势较缓。
从产能来看,型钢产能调整进入平缓期,新增产能有待消化。过去5年间,我国型钢产能净新增2800万吨左右,当前有效总产能为1.0595亿吨。经过型钢新增产能集中调整后,目前基本进入产能调节平缓期,主要表现包括以下4点。一是部分高炉企业淘汰退出型钢产能,或转向其他品种,主要是北方轧钢企业。二是新增区域呈现多区域散点增加特色。三是区域投放竞争、消费地品牌竞争、同质化竞争(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加剧。四是品牌投放本身存在阶段性交替竞争,主要以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为重点区域。
从产能结构来看,型钢分工艺的产能结构逐步进入平缓期。从2025年全国热轧型钢有效产能工艺来看,高炉厂产能占55.72%,调坯轧钢厂产能占35.62%,独立电炉厂产能占8.67%。从2025年全国热轧型钢有效设计产能分布来看,华北(52.9%)和华东(24.7%)依然占主导地位,华南、西南产能和产量占比稳定提升。总的来看,区域与工艺的调整均进入一个平衡期,调整速度减缓。
从下游消费来看,型钢下游应用较分散,但基础消费稳定。在建筑领域,消费受到房地产下行拖累,但工业建筑、厂房建设等消费稳定;在汽车用钢领域,受加征关税影响,下半年不稳定因素增加;在船舶用钢领域,预计下半年造船用钢继续增长;在机械用钢领域,随着下半年设备更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绿色制造升级将带动用钢需求增长。
H型钢消费增长存较强预期
“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推广钢结构是大势所趋。钢结构用量或将稳步增长,H型钢消费增长存较强预期。”在谈及型钢未来发展时,任竹倩表示看好。
她分析道,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的《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25年,全国钢结构用量达到1.19亿吨左右,预计未来5年装配式建筑用钢结构复合增速超40%,国内钢结构用量整体复合增速约为9.5%。同时,今年5月1日发布的《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新版国家标准,优化了H型钢规格系列,填补了国内外超大规格H型钢的空白,更好地满足了钢结构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扩大热轧H型钢在钢结构中的应用占比,推进H型钢产品国际化,为国内钢结构的设计、制造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材依据,也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创造条件。
此外,她特别提醒,当前,热轧型钢面临来自替代产品的较大竞争压力。型钢(含工字钢、角钢、槽钢、H型钢)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汽车、船舶等领域,与钢管、板材共同替代螺纹钢,三者间存在竞争。她指出,热轧板带虽纵剪、焊接等加工成本高于热轧型钢,但因应用便捷、订单周期短,使用占比远超型钢。据中国钢结构协会数据,热轧型钢占比仅为15.7%,其竞品来自占比为66.5%的钢构板材及冷弯型钢、焊接H型钢,且存在冷弯型钢替代角钢槽钢、焊接H型钢替代热轧型钢、方管与焊管替代角钢的趋势。
她同时也指出,虽然当前受制于标准化设计体系和市场化供应体系,型钢应用占比增长缓慢,但从高效、绿色等角度来看,未来热轧型钢应用占比有望持续提升。